中醫(yī)體質辨識認為,對于動靜關系的認識,中國古代哲學大體經歷了“靜為動本”到“動靜互涵”的階段。老子首先把動和靜作為一對哲學范疇來加以考察,他從其道論出發(fā),提出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的命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事物的運動變化,終歸要向靜止的方向轉化,所謂“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道德經》第十六章),把靜作為動的歸宿,靜是動的主宰。
宋代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動靜合一”、“動靜互根”的觀點,經過張載、程頤等人的發(fā)揮,至朱茲發(fā)胰為“動胙互涵”的觀點,明淸之際的王夫之又加以完善!皠屿o互涵”的觀點主要認為動不離舴,靜不離動,動靜相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因此,無論只承認運動或者只承認靜止的觀點都是不對的。朱裹明確指出:“靜者,養(yǎng)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眲优c靜互為其根,無靜不能動,無動不能靜,陰靜之中已有陽動之根,陽動之中自有陰靜之理,說明動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王夫之在《周易外傳震》中吏認為:“動猙互涵,以為萬變之宗”。其在《思問氽》外篇謂:“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方動即諍,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諍者靜動,非不動也。”又《張子正蒙注誠明篇》說:“動而不離乎靜之存,靜而誶條其動之理,敦誠不息,則化不可測!碧岢隽恕皠屿o皆動”的觀點,完善了“動靜互涵”的內涵?傊瑒屿o瓦涵認為,既無絕對之靜。亦無絕對之動。“動靜”即言運動,徂動不等于動而無靜,靜亦不等于靜止,而是動中包含者靜,靜中乂蘊伏者動,動靜相互為用,才促進了生命體的發(fā)生發(fā)展,運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