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命的本源,是哲學、醫(yī)學、物理學等諸多學科共同關心的問題,產生過各種觀點 和學說。
中醫(yī)體質辨識學對生命本源的認識,主要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本源認識的影響!吨 易》認為,宇宙萬物源于太極,《易系辭上》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碧珮O即為天地 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二儀之前的狀態(tài)!独献印范逭抡f:“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彼氖掠 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闭J為道是生成萬物,又隱含于萬物之中的內 在本源。其后,稷下道家以精氣名道。進而提出人的生命為天地精氣所化,“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管子內業(yè)》)。
中醫(yī)體質辨識學直接借鑒了太極、道;梢氣 的思想,提出“太虛寥麻,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保ā端鲉柼煸o大論》)認為“太虛” 是萬物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而“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 全形論》)。明確人之生命與萬物一樣本源于天地精氣,由天之陽氣和地之陰氣相合相感而 成。并且進一步認識到自然天地之氣在孕會生命和維持生命中的重要意義,正如《靈樞本神》所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奔刺礻枮樯 起源和維持提供了生機(德),寓指陽光、空氣及適宜的氣候等;地陰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 要的物質(氣),諸如水、土壤及其他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等,于是生命便在天地陰陽交互作用 下形成,在陰陽和諧狀態(tài)下孕育生息。